您现在的位置是:市场 >>正文
到来预判与加密资曾鸣重磅产的春天教授即将区块链
市场353人已围观
简介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技与商业创新的研究者,我必须说曾鸣教授的最新演讲给了我极大的启发。这位前阿里巴巴首席战略官在10月12日的《看十年》公开课上,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未来图景。战略思维的革新记得2017年第一次听曾教授讲战略时,我就被他的观点震撼到了。在那个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年代,他已经开始思考更长远的问题。如今六年过去,回看他当时的预言,不得不佩服其远见卓识。曾教授特别强调"看十年"的能力... ...
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技与商业创新的研究者,我必须说曾鸣教授的最新演讲给了我极大的启发。这位前阿里巴巴首席战略官在10月12日的《看十年》公开课上,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未来图景。
战略思维的革新
记得2017年第一次听曾教授讲战略时,我就被他的观点震撼到了。在那个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年代,他已经开始思考更长远的问题。如今六年过去,回看他当时的预言,不得不佩服其远见卓识。
曾教授特别强调"看十年"的能力。这让我想起自己创业时的经历:当所有人都盯着季度报表时,真正能成就大事的企业家都在思考五年、十年后的世界。这种前瞻性思维不是天生的,而是需要持续训练的商业直觉。
三大技术革命浪潮
演讲中最引人瞩目的部分,是关于三大技术革命的论述:
1. 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
ChatGPT的出现就像一记惊雷,震醒了整个科技圈。记得去年底第一次使用时,我就意识到这绝不只是个聊天机器人那么简单。它能读懂合同、写出代码、甚至创作诗歌,这种能力让我这个老科技人都感到惊讶。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AI在科学领域的应用。最近DeepMind的AlphaFold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的突破,让我看到了AI改变基础科研的可能性。这些都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,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。
2. XR技术的二次崛起
说到XR设备,我不禁想起2016年第一次体验VR时的眩晕感。当时的技术确实不够成熟,但今年的Vision Pro让我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可能性。这种沉浸感,正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关键。
有趣的是,曾教授提到了Magic Leap的案例。这家曾经备受瞩目的公司如今转向企业市场,这个转型过程本身就很有启示意义:技术革命往往需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才能爆发。
3. 区块链蓄势待发
作为经历过2017年ICO狂潮和2022年寒冬的观察者,我对区块链领域的发展感触颇深。曾教授的判断给了我新的思考: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价值网络,而不仅仅是投机工具。
最近我注意到一些有趣的趋势:NFT正在从炒作走向实用,DeFi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。这些都预示着区块链技术可能即将迎来它的"iPhone时刻"。
对未来商业的启示
曾教授的演讲给了我几个重要启示:
首先,企业战略必须与技术变革同步演进。那些还停留在"数字化转型"层面的公司,可能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方向。
其次,原生应用的窗口期即将到来。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微信、抖音这样的超级应用一样,AI时代也必将诞生全新的商业形态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:未来的竞争将是生态系统的竞争。单一技术很难独领风骚,AI、区块链、XR的融合创新才是制胜关键。
作为一名商业观察者,我建议企业家们认真思考这三个问题:你的业务能否利用这些新技术创造全新价值?你的组织是否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?你的愿景是否足够引领未来十年的发展?
曾教授的演讲不仅是对未来的预测,更是一份行动指南。在这个变革的时代,机遇总是青睐那些看得更远、行动更快的人。
Tags:
相关文章
交易的艺术:在取舍间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
市场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?当我们逛超市时,购物车里的东西永远比购物篮要多。这就是人性,总是想要更多。而在交易市场上,这个道理同样适用——我们能看到的行情大小,往往取决于心胸的开阔程度。市场里的"贪吃蛇"现象说来好笑,我认识一位老股民,他总爱说自己"既想吃鱼头,又想吃鱼尾"。结果十年过去了,他还在抱怨没吃到整条鱼。这不就是大多数投资者的真实写照吗?我们总是贪心地想要抓住每一个波动,却忘了市场就像一... ...
【市场】
阅读更多金融巨头的稳定币野心:复星为何如此激进?
市场谁能想到,一家在医疗健康和旅游文化领域深耕多年的传统产业巨头,会突然在数字货币领域大举进攻?上周,复星国际创始人郭广昌带着他的高管团队,一口气会见了香港特首和财政司司长,这可不是一般的商务拜访。作为从业20年的金融观察者,我很少见到企业掌门人如此高调地为一张金融牌照奔走。一场价值60亿港元的市场狂欢资本市场对此的反应堪称狂热。会谈消息传出后不到一周,复星国际的股价就像坐上了火箭,单日最高涨幅超过2... ...
【市场】
阅读更多美联储终于醒悟:这些面子工程早该叫停了
市场说实话,当我看到美联储8月15日正式叫停那个"新兴活动监管计划"(NASP)的消息时,忍不住拍手叫好。这个2023年才设立的所谓创新监管项目,说白了就是个纸上谈兵的典型官僚产物。作为一名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观察者,我太清楚这类计划的套路了。它们往往诞生于会议室里那些西装革履的政策制定者们突发奇想的"灵感",然后被包装成高大上的监管创新。但实际上呢?除了给金融机构增加一堆填表负担,我看不出NAS... ...
【市场】
阅读更多